青茶指的是乌龙茶,六大茶类之一,为半发酵茶,属性平和,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冻顶乌龙、水仙、肉桂、漳平水仙、岭头单丛等都属于青茶,青茶工艺复杂,原料考究,成品茶独具韵味,且耐泡度较高。
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采摘: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叶梢比红、绿茶成熟。其采摘标准为:待茶树新梢长到3-5叶将要成熟,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俗称“开面采”。所谓“开面采”,小开面为新梢顶部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
大开d面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一般春、秋茶采取“中开面”采;夏暑茶适当嫩采,即采取“小开面”采;产茶园生长茂盛,持嫩性强,也可采取“小开面”采,采摘一芽三四叶。
青茶亦称乌龙茶,主要品种有:
1、安溪铁观音:产自福建安溪县,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2、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
3、东方美人: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又名膨风茶,又因其茶芽白毫显著,又名为白毫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
4、罗汉沉香:产于四川蒙顶山。罗汉沉香兼有红茶和白茶的优点,独特的“果香樟韵”,滋味鲜醇高爽,果香清甜,樟香幽长浓郁,香气高雅持久。
5、红乌龙:红乌龙是结合乌龙茶与红茶之特色所创造的一种新兴特色茶,属重发酵、着重烘焙的半球型乌龙茶,茶汤水色琥珀橙红如红茶,滋味则如乌龙茶、具熟果香、醇厚圆润、耐泡,不但适合一般热水冲泡,冷泡更显其特色。
扩展资料:
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乌龙茶
作者:赤壁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冯晓光先生
“川”;字砖茶百年品牌,其由来与古代圣贤有关,与地名有关,也与赤壁羊楼洞当地的三股泉水有关,是;“人杰”;与;“地灵”;相融合的神奇产物。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羊楼洞青砖茶
羊楼洞最早与“川”;字有关的商号,是清代山西旅蒙最大商号“大盛魁”;开办的“大玉川”;茶庄(后改名三玉川)。据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记载:“;著名旅蒙商大盛魁投资设立的;三玉川”茶庄,其据点就设于湖北蒲圻县羊楼洞。采茶的地方有三处:湖北蒲圻羊楼洞,蒲圻县与湖南临湘交界的羊楼司,临湘县的聂家市。
渠家大院
“大玉川”;商号来历也有典故,是取自宋代的一全套茶具,叫“大玉川先生”;,而这套茶具是为了纪念“亚茶圣”——;唐代诗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创作有许多著名的茶叶诗歌。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等,被后人誉为“亚茶圣”。卢仝的《茶歌》与陆羽的《茶经》、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被后人认为是唐朝茶业史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元代诗人罗先登在他的《续文房图赞》中有“玉川先生”;赞文: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搅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同时,“川”;字商号与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也有渊源。渠家大院门楼顶端有非常醒目的“纳川”二字,有海纳百川之意,既有代表“聚财”,又寓意“包容”。渠家基业创办人、第十四世的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乾隆中期,渠同海(百川)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份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渠家族谱
渠家族谱里的“川”;字辈
“川”;字商号也与赤壁别名“莼川”;有关,相传黄武二年五月初五日,孙权偕文武百官欢饮于西良湖,应沙羡令求,对景生歌,曰:
蒲草千里兮,绿茵茵,
圻上故垒兮,雾沉沉。
莼浦五月兮,风光美,
川谷对鸣兮,布谷声。
这就是“蒲圻莼川”四个字的由来。所以蒲圻县,亦有莼川之称。
非常巧合的是,羊楼洞有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等三股天然泉水,流经茶乡古镇,竟然也成为“川”字象形。
具有百年传承的“川”字砖茶
辉煌了200多年的羊楼洞茶市,历经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砖茶的生产和贸易几经沉浮。令人惊叹的是,不管历经多少风雨沧桑和时代变迁,羊楼洞百年砖茶工艺、产业和品牌,奇迹般留下了历史传承。
川字青砖茶
由大盛魁“三玉川”;和渠家“长裕川”;茶庄压制的青砖茶,最初都压印有“川”;字牌号标记,它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所以羊楼洞的二百多家茶庄,纷纷把压制茶砖的模具“川”;字标记,同时也被看作是国产“洞庄”;的标记,一直沿用至今。
羊楼洞茶厂老档案
俄国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他的《蒙古及蒙古人》中记述:“呼和浩特的商业中,自古以来最主要的项目就是茶叶,而茶叶之中又以砖茶,尤其是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为主。这种茶叶几乎总是专门供给当地的汉族居民和土默特居民用的。奇怪的是,“在归化城和归化城周围地区,除了这种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可以说从来就不饮用其他的茶叶,再富有的商人和牧民也都不喝白毫茶和花茶,而只喝这种砖茶。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就在最多不过十年以前,这种砖茶在归化城的销售量竟达四万箱。”
最早有据可查的“川”字记载,是在1900年《湖北商务报》[第41期]上,其《本省商情茶市杂记》曰:“羊楼洞之茶今岁不能获利,子茶多半不做,有西帮某号所做之“川”字三百余箱,由羊楼洞雇船来汉,途中遇风遭覆,茶虽如数捞起,而水浸不堪,昨已抵埠,换箱再做,恐难得善价。(五月汉报)”
据《武汉市志.前志补遗.茶叶贸易》记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在汉口各洋行砖茶厂停办,使得汉口输往俄国的茶叶大减,以汉口出口为主的砖茶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被俄商占领的那部分市场又回到了华商的手中,除原有民族资本所办的砖茶企业外,山西工商人士还在羊楼洞创办了义兴、聚兴顺等两家砖茶厂,最高年产量曾达4~6万担。”
截至1936年,羊楼洞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庄恢复到16家,其中山西商人的砖茶庄5家,它们是“义兴”、“聚兴顺”、“兴隆茂”、“长玉川”及“昌生”。5家总共一年也只能压砖茶二万箱。其余全部是包茶庄(收购毛茶),而且规模都很小。
青砖茶
1938年秋,随着武汉的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羊楼洞,烧毁了大量的街道和茶庄。日本人将仅存的“义兴”、“聚兴顺”;砖茶庄强行并入“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两家茶庄的性质,也就由民族资本变成了日伪资本。
1946年春,“义兴”、“聚兴顺”;砖茶庄由湖北民生茶叶公司接收,更名为鄂南砖茶厂,并恢复羊楼洞茶叶改良场。湖北农业银行也在羊楼洞办起了“复兴”;茶庄,抗战前早已消失的“天源荗”;也悄悄地恢复了当年的牌号。
川字砖茶石模
1949年7月中旬,蒲圻解放的两个月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将羊楼洞仅存的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复兴茶厂、义兴茶庄、聚兴顺茶庄、天源茂茶庄进行接收,成立“华中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后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并将咸宁柏墩及汉口等地的茶庄合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据《茶业通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青砖茶和米砖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赵李桥茶厂大量生产,以满足边销的需要。”
1993年以湖北省赵李桥茶厂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了米砖茶和青砖茶的国家标准。同年“川”;字砖茶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赵李桥茶厂重新对外开放迎来的第一批俄罗斯商人,带来的采购清单上,列着“川”;字牌砖茶。英国老牌茶叶公司——川宁公司为庆祝成立200周年,他们又想起了中国的米茶砖。于是公司派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赵李桥茶厂定制了纪念砖。由于凤凰茶砖外形高贵典雅,被英国收藏家视为珍品。这里生产的青砖茶和红砖茶正继续源源不断地销往我国内蒙、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漠北地区,同时外销欧美和日、韩等二十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