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水仙属于什么茶(漳平水仙的冲泡方法)

1978年,时任平潭县企业局局长的冯立朝先生,把家乡的野生水仙花球茎送往厦门市园林部门,经鉴定确认为中国水仙花品种之一,平潭水仙花从此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继续培育。 1978年8月,君山村野生水仙花经福建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检验鉴定为“单瓣玉玲珑”,与漳州水仙花同种。同年10月,平潭县科委、县企业局、县外贸公司联合拨款,在君山村进行人工驯化试种初获成功。1979年扩种3.8亩,并列入福建省科委和莆田地区科委“人工驯化”科研计划项目。次年6月,经福建省科委核心组验收,商品率达90%以上,出口合格率达65%以上,命名为“平潭水仙”。当年,在君山村继续扩种,同时在潭城水仙花培育场,对大练公社月举村的野生水仙花种球进行异地试种,获得成功。1981年福建省农业厅把平潭县列为水仙花良种繁殖基地,进行高产优质试验。1984年,平潭县科委组织实施“野化水仙人工复壮培育研究”。1987年12月25~26日,经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平潭水仙具有抗逆性强、花箭多、花期长、气味清香等特点。1989年,平潭被国家计委、农业部列为水仙花商品生产基地。1992年3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花展上,平潭水仙花获“最佳展品奖”。1995年,种植面积达75亩。 2003年,平潭水仙花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 2008年,平潭县水仙花种植面积达30多公顷,产球量达150万粒,产值达1000万元。但是产业总体发展还是比较慢,主要是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能力较弱。水仙花产业规模不够强大,也导致对水仙花科技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大,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产品。到2010年,平潭水仙花种植面积为300多亩,主要分布在敖东、中楼和潭城的海滩地。为了重振平潭水仙花,该县除了推动注册“平潭水仙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平潭工商局和县水仙花开发总公司还通过“商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平潭水仙花产业,提升平潭水仙花的知名度、竞争力和价格水平。

传说在19世纪前,有一艘商船夜里途经君山海面,不幸遭遇台风,舱内满载的水仙花球散落后漂向海坛岛(平潭主岛的地理名称)的君山。后来,平潭岛上的村民发现,每逢腊冬新春,便会有一种淡雅清香的野生花在山坡、田埂、村旁、路边、溪沿破土萌发,遍野丛生,竞相吐妍。洁白的花冠上,烘托着一个金黄色的环状花冠,依偎在酷似碧玉簪般的叶丛之中。花清香阵阵,沁人肺腑,令人心醉神迷,留连忘返。村民们称为“金带来”、“野蒜头”、“万能友”。每逢春节,他们都会把这些盛开的鲜花插在花瓶里,摆在厅堂上,成为节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还有一个传说是神舟传花:

天无涯,海无垠,漫长且迢遥。有那么一艘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里去的孤舟,梨开恶浪劈落惊涛跌入波底跃上峰巅,跋涉在彼岸飘茫乡邑悠悠的海面。唯有信念与意志傲然挺立,支撑樯帷、风帆和疲惫的灵肉,维系生的企望、梦的憧憬、不屈的脊梁、高昂的头颅。

陡然忽悠,一道闪电撕裂云得衣裳,雷霆顿作隐隐从远方而至逼迫耳畔。而后又无数金蛇在天空狂舞,轰隆隆此起彼伏不绝如缕。突然,孤舟折帆断桅舱倾船覆,砰然迸裂身葬鱼腹。哀嚎传遍八亥四野,最初的呻吟和断后的怒吼都坠灭在深渊,消失在冥冥。

从舱内漂泊而出的精灵依然顽强,那凌波仙子,携侣率众开始逃生、开始流亡、开始新的生涯,飘向东岚葱茏的平潭。那云遮雾障的君山后,那插云峰观日台之麓,那洗尽征尘休憩灵肉的栖身之地,茁茁成长洁白晕黄的小花,碧绿翡翠的叶丛,于日月星朗照下的秀姿神韵、气度情操。

于是,在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繁衍劳作的皇天厚土上,从此就有了她的芳踪倩影,玉洁冰清、娉婷而立、清香拂远。每一盏淡黄的笑面都预示着阳春的温馨,每一叶茵郁的柔夷都揭开崭新的季节,每一片雪白的鳞茎都蕴含勃勃的朝气。它就是平潭水仙花。

1992年在“香港国际花展”盛会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数千种的名花异草参展竞秀,“平潭水仙”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仙代表参展,荣获“最佳展品奖”;接着参加中国花展协会举办的千种花评奖大会,又获得一等奖。而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平潭水仙也争奇斗艳,成为国家大型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 2003年在美国春季花卉展销会上,平潭水仙花开发总公司带去的水仙花得到很高评价,平潭水仙花自此走出国门,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凸显其独特魅力。 2007年底,平潭水仙花被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水仙花。